杭州油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证券代码:688571 证券简称:杭华股份
杭州油墨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2-003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 √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媒体采访 □业绩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现场参观 □电话会议 □其他 (请文字说明其他活动内容)
参与单位名称及人员姓名 东方财富证券 李治
会议时间 2022年10月12日 下午14:00-15:30 现场
会议地点 杭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楼会议室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姓名 董事会秘书:陈建新 先生 证券事务代表:张磊 先生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 介绍公司基本概况 公司董事会秘书在会议开始阶段介绍了公司基本概况、主营业务、产品应用等内容。 第二部分 提问回答环节 1、公司未来发展是否有向上下游延伸的计划? 答: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发展绿色环保油墨为主业,进一步投资建设中国先进的环保绿色油墨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研发中心基地;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合作,扩展延伸到核心功能树脂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业务,丰富并完善产业链结构,通过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环保型绿色油墨为核心、功能性材料应用为延伸”是杭华 股份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公司将秉持“聚焦主业、做优做强,强链补链、延伸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公司稳步实现持续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2、公司是否有并购、参股等规划?能否具体谈谈? 答:在内生方面,公司将继续坚持发展绿色环保油墨产品和功能性材料在下游产业的多元化应用,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持续稳步实现公司有机增长;在外延方面,公司适度考虑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具有技术优势、主业互补、运营渠道相对成熟的新材料领域方向的潜在目标对象,丰富并完善产业链结构。 3、公司近几年的研发支出和占比各是多少?和同行相较如何? 答:截至 2021年末,近 3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累计12,422.57万元,年均研发投入占营收保持在4%左右比例。 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 2,125.28万元,占营收比例3.88%,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形成较强的技术实力,使公司产品始终保持行业优势地位,持续为公司在技术成果积累、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提供有效支撑。 同行业部分上市公司中如东方材料2021年度和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808.22万元、662.04万元;科德教育(含油墨和教育板块)2021年度和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680.99万元、871.15万元。(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已披露的定期报告) 4、公司作为 UV 油墨的国内龙头企业,能否介绍一下其壁垒和竞争优势? 答:UV油墨行业相关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多种研发、工艺、产品开发技术的长期积累才可实现具体材料性能的突破,主要技术壁垒情况如下: (1)UV油墨用树脂壁垒:油墨用树脂是油墨产品的核心
原材料之一,许多油墨性能提升都通过树脂产品开发得以实现。经过多年持续研发,公司开发出“高附着力UV固化树脂关键技术及制备工艺”,能够减少传统的溶剂法合成带来的污染,解决了产品中VOCs残留等问题,提升聚酯聚合物的光固化活性和对多种印刷材料的高附着力性能。同时在代表行业绿色环保最新发展方向的EB电子束固化类油墨以及高生物基类油墨等产品均以采用自主合成树脂为主。 (2)UV油墨生产工艺壁垒:UV油墨大批量产业化生产对稳定性、安全性、自动化要求较高,公司自主研究建立了国内自动化水平较为领先的全(半)连续化生产工艺,为UV油墨的稳定、批量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使得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3)UV油墨配方壁垒: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形成为满足UV油墨各种使用用途、印刷条件要求进行开发、设计、调整油墨配方的核心技术和能力。 公司作为国内 UV油墨龙头企业相较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 (1)核心技术经过长期研发积累优势:公司具备完善的油墨产品研发体系及基础材料研发能力,通过长期研发积累的大量产品及材料实验数据、工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UV油墨相关核心产品、配方和工艺技术。 (2)核心技术演进优势:公司具备油墨产品领域的持续研发能力,能够实现核心技术的演进。一方面,公司持续对UV油墨等核心产品进行研发演进,以应对行业技术迭代趋势;另一方面,公司根据UV油墨产品外部市场需求和应用发展方向,通过已有核心技术的交互应用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从而满足UV油墨大多数终端印刷客户的不同需求。 (3)多学科融合与技术集成优势:UV油墨产品技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多种材料的复合应用,是典型的
技术密集型精细化工产品。公司在UV油墨的生产及研发实践中不断验证测试、磨合多种材料混合的性能特点,形成独特的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技术,最终集成开发并交付能够满足下游印刷需求的UV油墨产品,具有较高技术优势。 5、日方股东目前和未来会对公司有什么影响和帮助? 答:日本油墨市场的发展早于中国市场,公司成立初期在技术发展理念、经营管理等方面借鉴了TOKA的先进经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行业领先企业,公司自主培养的经营管理团队也愈发成熟。 随着公司在技术、业务、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与日本油墨市场个性化差异的加大,TOKA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趋减弱,TOKA更多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行使股东权利、获取稳定投资回报。 6、公司现有各大类产品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分别多少? 答: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产能)包括 UV油墨系列产品(8,000吨/年)、胶印油墨系列产品(22,000吨/年)和液体油墨系列产品(10,000吨/年)。虽然国内疫情反复多发、供应链时而不畅,但得益于公司近几年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国内大部分重点区域业务相对稳定,优势产品应用面也在不断扩大,总体上UV油墨和液体油墨的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普通胶印油墨由于终端需求变化相对而言有所下降,具体的产能利用率我们将在年度定期报告中披露。 7、公司 UV 油墨和胶印油墨产品市场地位领先,有没有新的技术及应用拓展?未来如何继续提高市占率? 答: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自主创新,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更易使用和更加环保的高品质油墨产品将会在全行业加速推广和普及,公司产品将以大力发展植物油基胶印油墨、水性类液体油墨、LED-UV高生物基油墨等高端环保型油墨产品为主,同时积极拓展除油墨产品色彩功能
以外诸如粘接复合、导电导热、绝缘阻隔等功能性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力争在印刷行业和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如光伏建材、新能源材料、智能家电等工业制造范畴扩展应用。比如说我们的数码喷印材料产品,通过UV紫外光固化技术与新兴的数字印刷方式相结合,来满足高端工业制造过程中高效、精准的生产方式和性能要求,公司已率先开发出高色彩度的UV固化型数码喷墨产品系列,领先应用于巨幅商业广告标牌等不同应用场景;同时与新能源头部企业和工业消费产品头部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开发模式,试制成功UV固化型功能性材料和水性分散型快干墨水,目前处于产品工艺系统解决方案测试和落地的关键时期,可提供高附着力、高耐候性、具有指定功能特性的数码喷印材料。 公司将凭借在业内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营销网络布局,在市场拓展中积极部署、稳步落实顺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绿印计划”推广策略。 在产品端,侧重推广全植物油胶印油墨、混合固化型胶印油墨、LED-UV低能耗固化高生物基UV油墨、水性液体油墨几大类代表当今油墨行业绿色化发展方向的产品;在服务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和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区域内终端客户提供高效且低成本的色彩标准化服务,以提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价值为目标,加大在市场拓展和应用技术服务能力方面的建设和投入,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在管理端,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内部管控和日常经营运维;在产业端,构建起生态原料选择绿色设计、生产过程绿色设计、包装减量化绿色设计、生产废弃物优化绿色设计、环保节能产品开发绿色设计等方面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和评价体系。从多个层面推动印刷全产业链绿色、智能、高效发展,不断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8、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公司目前募投项目的规划和进展? 答: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周期为3年(建设期2年)。其中募投项目“年产1万吨液体油墨及8,000吨功能材料项目(二期工程)”和“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在基于公司现有的业务布局和资源配置考虑,并为保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效果,公司已对前述两个募投项目的实施主体和地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调整,2022年上半年已完成了投资项目基本信息重新备案,同时开展厂区规划和建设设计工作,并着手项目实施相关环评、安评等材料准备。目前公司正按既定计划积极推动募投项目进程,项目备案预计是在2024年12月前达到可使用状态。此外,“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是结合公司日常经营业务需求和财务管理现状下适时使用,截至2022年6月30日该募投项目募集资金已全部投入使用。 9、公司未来战略和对员工激励如何匹配? 答:目前公司已通过杭州协丰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这个独立的员工持股平台,对核心技术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股权激励,并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管理岗位技能津贴考评》等一系列激励制度和评价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与实施。公司的激励机制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中,上市后也将进一步契合对公司治理的要求并结合行业动态与实际情况,运用资本市场中长期激励工具设置考核目标和条件要求,构建科学、规范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系统集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10、其他:本次活动是否涉及应当披露重大信息的特别说明? 答:否。
附件清单(如有) 无附件
注:本次活动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日期 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