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久前,舆论郑州“续面事件”不断发酵,这原本只是一个小餐馆与顾客之间的纠纷,却因老板在视频中称顾客为“七匹狼”,把本与事件毫无关系的服装品牌意外裹挟进来。随后,冲突再起,网友冲进七匹狼直播间刷屏,“不起诉不买衣”“能无限续短袖吗”,一时间热度爆棚。有观点评论七匹狼错失了一次泼天的流量机会,有的则认为它冷静应对。那么,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究竟该“接”还是“拒”? 不过,有趣的是,除了大家熟悉的服饰品牌,“七匹狼”还有一个香烟品牌。幸亏这次“躺枪”的是夹克,而不是香烟,否则这场舆论恐怕要再生出一场“烟火气”。 一、流量“馅饼”,真的能吃吗? 小编总结了网友们的评论,大家对七匹狼的“拒接流量”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带毒的流量”,热点不持久,贸然接住只会适得其反;也有人指出七匹狼品牌的官方声明“像打广告”“不说人话”,相比之下主播的回应更自然得体。部分网友则调侃说这其实已经是另一种“适度承接”,毕竟澄清回应本身就是一种公关动作。还有评论强调,如今社会事件动辄反转,流量场域风险极高,站哪边都有矛盾。 整体来看,七匹狼似乎“亏了”。毕竟,这是一场自带话题度的免费曝光:只要顺势而为,比如安排主播“吃面直播”,或者以“续面梗”推出联名产品,就可能瞬间引爆网络。对一个服装品牌而言,这样的曝光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然而,这块“馅饼”未必真的能吃。首先,它来自负面争议,伴随的是情绪宣泄和网络暴力,而非积极的情感共鸣。品牌贸然接住,可能短期获得眼球,但很难持久沉淀成为品牌资产。其次,泼天流量的核心是“情绪驱动”,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情绪退潮时,品牌很可能什么都没留下,甚至还背上“蹭热度”的标签。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流量并非没有价值,但流量不等于品牌价值。品牌的长期声誉和用户信任,往往比一时的曝光更为重要。 二、事件反转的风险,品牌难承受 短视频时代,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经过选择性剪辑的视频片段。郑州“续面事件”中,从“一碗面”到“140元消费”,从“差评”到“调解协议”再到“起诉”,短短几天就数次反转。每一次反转,都会引发流量“躁动”。如果品牌过早介入,一旦真相被颠覆,就很容易从“舆论受益者”变成“众矢之的”。对品牌而言,站队的风险尤其大。 社会热点往往隐含群体对立,比如顾客 vs. 商家、弱者 vs. 强者、消费者 vs. 资本方。一旦企业选择偏向某一方,就必然被另一部分人群敌视。这种群体对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企业一旦被卷入,几乎不可能全身而退。有人批评七匹狼“冷漠”,没有及时共情顾客。但从公关视角看,共情不是简单的站队,而是要在尊重公众情绪的同时保持边界。不参与争议,不被裹挟。如果把共情理解为“流量的糖衣”,那么糖衣必须包裹着“理性的药丸”,才能既安抚情绪,又传递清晰的价值观。 三、无辜躺枪,反而可能是出圈的机会 当然,并不是所有“无辜躺枪”都要一味拒绝。事实上,许多品牌正是因为“被卷入”而意外出圈。 Boy London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唐山打人事件中,施暴者穿着该品牌服饰,让这个原本逐渐边缘化的潮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虽然是以负面形式,但却让品牌“重回话题中心”,甚至勾起了人们对其朋克文化历史的回忆;汽车品牌奇瑞也曾因“保时捷女司机骂奇瑞车是乞丐车”而躺枪。看似贬义,却意外引发国货同情与消费民族主义的情绪共振,让奇瑞反而获得“性价比国民车”的正面标签;特步因“相亲女子称27岁男生穿特步不合适”而被调侃为“小学生鞋”。面对质疑,特步并没有回避,而是以幽默声明化解尴尬,反手强化了“全民鞋”的认知;天地壹号也曾经是因自助餐老板一句“太解腻,怕吃垮餐厅”而被推上热搜,最后用一篇创意回应文案,拿下上亿级曝光。 这些案例说明:无妄之灾并不一定是纯粹的坏事,关键在于品牌是否能把负面流量转化为正向叙事。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迅速、态度智慧,并找到价值转化的切口,“躺枪”反而可能成为一次免费的、规模巨大的公关机会。换个角度想,如果这些“躺枪”品牌能在共情与边界之间找到恰当的转化方式,比如用幽默、公益、产品联动等方式回应,也未必不能把“无辜躺枪”变成一次新鲜的出圈契机。 小结:有时候,拒绝一碗免费的“续面”,反而是对自己品牌最好的守护;但在另一些时候,善用一次“无妄之灾”,也可能成为品牌出圈的奇兵。如何在“拒绝”与“转化”之间找到平衡,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品牌公关智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