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广告业的从业者应该感到恐慌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面对强大的智能化机器,很多迹象显示他们的地位似乎正在边缘化。
在观察广告行业时,我们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不断进步的技术上,而习惯性忽略人机关系。但事实上,人机关系也是数字广告发展中的重要线索。其中,具体含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
「机」的层面:机器不断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演进。这意味着,机器不再只是替代人完成高重复度的简单工作(如出价等),而是开始加入自己的策略思考(如定向等)。
「人」的层面:人的职能也从浅层数据价值识别向深层数据价值释放演进。举例来说,以往从业者只关注点击率、转化率等有限维度的数据,但现在他们还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进行更多数据的交叉分析。
在两周前与腾讯广告团队交流时,他们讲了一个例子:某企业在人群资产漏斗中看到新转化了100位消费者,由此就能够认定广告活动有效吗?显然不能。
试想以下两种情况:情况一,这100位消费者原本就偏好该品牌;情况二,这100位消费者中只有60位原本偏好该品牌,其余40位偏好竞品品牌。很显然,虽然同样是让100位消费者完成转化,但后者比前者的价值更大。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数量指标下其实潜藏着质量指标,要想让广告数据「说真话」,就需要从业者更聪明地关注、拣选和组合更多维度的数据。尤其是在欠增长时代,识别和挖掘数据深度价值就更显重要。
站在这样的视角去看,你会发现在理想状态下,人不应该在边缘化,而是在人机关系的变迁中调整到更重要的位置。
02
最近在观察行业发展时,我非常喜欢用
「语境」
这个词。
因为越来越觉得,所有内容(content)
(包括数据在内)
都要放在语境(context)中解读才有意义。俗话说得好:「人言未必真,听话听三分」。为什么只听三分?因为语境提供了弦外之音。
但是回顾数字广告业过去几年的发展,你会发现它越来越「脱语境化」,这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品牌安全问题。为什么品牌开始关心自己是否安全?是因为数字广告的投放开始锚定用户群体、而不一定能够锚定语境,这让很多物料在分发的时候存在一定风险。
当然,在广告数据分析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也就是对广告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脱离业务实际,所以才有了腾讯广告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机器在数字广告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人的位置逐渐边缘有关。按照「人机关系」的分析框架,你会发现广告业的发展经历了「人弱机弱」「人强机弱」和「人弱机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