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1.熊蜂在加州成了鱼类
2. 我国攻克无核荔枝种植难题
3. 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应用到63种作物上
4.占地346亩!红谷滩区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正式备案
5.首个茶饮行业真奶使用倡议发布
6. 植入“抗病程序”,小麦“癌症”攻克了
7. 金典首推“无印刷、无油墨”环保包装
1. 熊蜂在加州成了鱼类
从今年 5 月 31 日开始,加利福尼亚州上诉法院裁决,在美国加州,4 种熊蜂正式成为了“鱼”。和其他蜜蜂一样,熊蜂也是自然界重要的授粉媒介,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的发展, 它们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熊蜂的数量在过去的 20 年里下降了近 90%。
如果想要让熊蜂得到《加州濒危动物法》的保护,有一个办法——让熊蜂成为鱼。随着判决的公布,有 4 种熊蜂重新获得了成为濒危物种的候选资格——其中的富兰克林熊蜂(Bombus franklini)自2006年之后就未曾再出现,被怀疑已经灭绝了。无论如何,有了这项判决,在这些熊蜂被加州渔猎委员会最终判定是否濒危之前,它们都将暂时得到保护。
2. 我国攻克无核荔枝种植难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食品种类异常丰富的今天,无核荔枝因果色鲜艳、晶莹脆爽、甘甜少渣,但因种植难度极大、产量少,也“享有”了和古代普通荔枝同等的稀有地位:一箱无核荔枝只有24对、48颗,市场价却高达550元,每年供不应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荔枝龙眼研究团队,成功破解了这一高档水果成花难、采前裂果落果严重等种植难题,研发的无核荔枝催花和采前防裂防落技术,经田间应用示范,裂果率低于3.9%,落果率仅为4.6%,商品果率高达86.1%。
3. 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应用到63种作物上
基因组编辑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定向地修饰植物自身的DNA,使植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数据显示,基因组编辑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63种作物上,其中大多数用于水稻、番茄、玉米、大豆和小麦。大多数基因组编辑作物是在中国和美国开发的。近90%的基因组编辑作物是通过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的。
大多数基因组编辑作物都是针对特定的性状,并且导致的基因组变化非常小,这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引起的变异结果十分相似。基因组编辑作物针对的性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 提高植物源食品和饲料生产的质量;(2)改进与植物产量和生长相关的农艺性状,以提高产量或减少收获前损失;(3)提高对植物的抗病性,这将减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植保产品。
4. 占地346亩!红谷滩区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正式备案
红谷滩区在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最新备案正式公布。该项目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生米街办胜利村南外环立交以南,占地346亩,是集科研、种养殖、技术推广、产业培育为一体的现代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示范园建设项目。据了解,该项目计划在2022年世界VR产业大会中作为元宇宙应用场景展示基地。
5. 首个茶饮行业真奶使用倡议发布
近年来,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品质提升成为新茶饮行业发展的应有之意。对此,喜茶联合《中国消费者报》发布了首个《现制奶茶品质奶原料使用倡议》。
倡议提出,建议行业全面升级用奶原料品质,持续加强产品品质。以此推动普及真奶应用、拒绝奶精。倡议还呼吁茶饮行业品牌通过使用品质真奶,维护行业形象口碑,提升品质消费体验。以此来推动行业品质升级,通过使用高品质真奶原料助力全民营养提升。
6. 植入“抗病程序”,小麦“癌症”攻克了
谈起小麦,农民最担心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高德荣带领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成功选育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双抗”优质高产新品种“扬麦33”,综合表现突出,已经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今年秋播期间将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重发地区推广,有望成为新一代主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