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华数据,是代运营套路!
目前一市场上存在一部分电商代运营承诺不用补单、不用广告,甚至能“零成本起盘”、展示漂亮的PPT和GMV曲线,这般文字“引诱”下,品牌似乎找到了一副“稳赚不赔”的希望。可现实是品牌换来了销量翻倍,利润不增;短期热闹,长期失血。 不仅如此,很多代运营公司直接变成“代驾”,从产品定价到投放节奏一手把控,品牌方失去了学习和沉淀的机会。久而久之,企业完全依赖外部的风险显露。更糟糕情况可能还存在数据造假、模板化方案、疯狂投流、隐形收费、团队掉包等情况,让不少品牌在短短三个月内从兴奋到心寒。销量虽然好看,但利润被平台和代运营公司吃掉,最后只剩一地鸡毛。
说到底,这是品牌“流量崇拜”的结果。品牌急功近利,幻想用短平快的方式冲出重围,而代运营正是利用了这种焦虑心理。可惜流量红利减缓,广告成本增加,用户注意力被无数内容稀释,内容营销优势早已显露,代运营的利润开始下降。靠“神奇团队”逆天改命已然成为骗局。
二、代运营靠不住,创始人IP也不是护城河 在已经感受到代运营弊端之外,很多企业或品牌又把希望寄托在创始人个人IP上。短期看,这确实能制造话题,让品牌更有人情味,尤其在冷启动期,创始人亲自出镜带货,能节省一部分广告费用。 但问题在于个人IP的光环常常掩盖品牌价值。用户记住了“老板有趣”,却没记住“产品好用”;创始人一句不当言论,甚至可能让品牌陷入信任危机;创始人IP它对个人魅力、表达能力和公众沟通技巧要求极高,外向型、善于表达的创始人或许能驾驭,但低调务实的创始人,往往会因为不擅长“表演”而适得其反,让品牌陷入尴尬。不仅如此,当创始人淡出后,品牌认知随之坍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初期靠创始人出圈,却难以长期发展。 事实上,国内也有不少创始人IP崩塌的前车之鉴。罗永浩曾凭借个人魅力让锤子科技拥有一批死忠粉,但当产品力跟不上、言论过度夸张时,品牌与创始人一起坠落。新东方的俞敏洪同样如此,个人的“金句”一旦出现争议,就可能让企业陷入公关风波。还有黄太吉煎饼的赫畅,过度依赖个人包装,却没能把产品力做扎实,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真正的品牌资产,应该来源于产品体验和组织能力,而非创始人个人的“表演”。部分知名品牌创始人之所以能代表企业,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而不是刻意做“网红”。品牌不能把灵魂寄托在代运营,更不能赌在创始人IP上,这都是用短期流量换长期风险。 三、电商的终极战场是什么? 电商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谁抢到更多流量,而是谁能真正理解用户价值。比如好的详情页要让消费者看到生活改善的场景,而不是只会喊折扣;客服要像顾问一样帮用户选对产品,而不是机械应答;定价也要传递价值感,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 而要让生意穿越周期,关键在于复购。高价值用户要有专属服务,会员体系要带来情感归属,售后体验要超出预期。成交不是结束,而是关系的起点。只有让用户形成“习惯性选择”,品牌才能站稳。同时,企业不能让创始人或代运营单打独斗,而是要推动“全员营销”。员工、渠道、用户都能成为传播者。当组织养成人人传播、人人维护品牌的氛围时,品牌才真正有生命力。最终的核心,不是流量数字,而是一群愿意相信并分享品牌价值的人。
小结:用信誉换短期流量,才是最昂贵的生意。电商代运营的套路,本质上源于品牌自身的焦虑。追逐捷径,看似省时省力,实则透支信誉;创始人IP同样如此,短期热闹,长期失声。破局的方法,是回归商业本质:产品为基,用户为本,品牌为魂。当企业不再沉迷流量幻象,而是专注于创造用户价值,电商才会进入新的价值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