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广告离不开对用户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离不开算法推送,这就决定了它可能存在侵犯隐私、算法控制、数据造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用户、对媒体平台、对广告行业、乃至对国家和社会都是一种伤害。近年来,数据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并从设立法律法规的角度进行了顶层设计。2021年9月1日《数据安全法》实施,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2022年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实施,这都为数据相关管理问题提供了依据,有法可依。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从多个角度对大数据和算法做出来规范,对计算广告而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图片
针对计算广告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应该如何进行监管规制呢?本文将从以下三大问题进行分析。
01
虚假流量问题
在计算广告行业中,虚假流量问题是困扰广告主的一大顽疾。数据代表着商业价值,平台、广告主、主播、营销服务机构,均有按数据考核的要求。当流量、转化率、留存率、获客成本、ARPU值等成为目标的时候,各种引流、导流乃至造假的手段就随之产生。而机器人刷量带来的低成本、隐蔽性强等特点,也给计算广告行业的流量造假提供了便利。2020年《南方都市报》曾经在一篇报道中称,网络直播刷1万次播放只需要5毛钱,30元就可以获得一个所谓的“引流套餐”,其中包括288赞+50转发+20真人评论+2万播放。来自腾讯安全、腾讯防水墙于2022年4月发布的《2021年移动广告反欺诈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告主因欺诈致损220亿元,这一数字比2020年预估的180亿元增加22%。2021年腾讯安全天御广告反欺诈系统验证广告请求超1万亿次,其中异常流量占比为27%。虚假流量从根本上伤害了计算广告行业的价值,造成信任危机和不正当竞争。因此,对其进行打击和治理的力度也非常大。
在法律法规层面,对虚假流量的治理意愿非常明确。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就明确表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流量造假。2022年1月,网信办对2016年实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在征求意见稿中显示,拟规定不得通过机器或人工方式刷榜、刷量、控评,营造虚假流量。对网络刷量灰黑产的治理,国家层面开始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