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文作为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格式有着严格要求,目前公文写作普遍使用的字体为仿宋_GB2312。
仿宋体是怎么出现的?GB是什么?2312又是啥意思?
仿宋_GB2312字体安装预览界面。图片来源:网络
“仿宋”是怎么来的?
仿宋字体的出现与印刷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仿宋体就是专门为印刷设计的印刷字体。
最早的印刷字体当属楷体。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到唐代时发展成熟,在唐代的官方文件以及民间广泛使用;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都是手抄而成,因而唐代雕版印刷术诞生的最初就是为了给当时的抄书者带来便捷。
“雕版”即用木板雕刻,一般选用枣木或梨木。选定木材后,按书的大小要求将木板锯成版片,然后放在水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或者用水煮。之后再把版片刨光、阴干,后擦上豆油、刮平、磨光,然后就可以在木板上贴“写样”了。
“写样”就是在纸上写下要刻的文字,如果发现有写错的地方,就把错误处挖去,贴上白纸补写。校对无误后可以将写样反着贴到版片上,接着就可以进行刊刻了。
刊刻要把没有字的部分挖掉,有字的部分留下来。这样字划突出,便于印刷。在刊刻这一步前,版片上还是手写字体。
当时写样的人所写的字体大多是模仿名家笔意的楷书,在这个背景下,楷书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初的“印刷字体”。可以说,楷书是所有印刷字体的基础。
图片
金刚经开首与扉页画(唐),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如今所说的宋体字,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北宋时期,雕版书体依然为楷书,出现了专门书写标准楷书的人。他们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秉承“唐人尚法”的遗风,争相模仿唐代名家书法。
相比书写,雕刻工作则更加艰辛枯燥,而雕刻工的收入却相当微薄。加之当时书籍需求量大,为了生存,刻工们只能不分寒冬酷暑地工作,不断摸索着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他们发现,在保持文字基本外形的前提下减少奏刀次数可以大大加快工作进度。
而减少奏刀次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原来的弧线简练成直线,将复杂不规则的地方变得简单规律易处理,宋体字就在这种变化中初露端倪。可以说,宋版印本所用的更为规整的楷体正是宋体字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