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GC 浪潮之下,互联网广告行业或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大模型有可能会从哪些方面影响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谷歌的相关案例,对大模型有可能如何改变互联网广告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在这一次波澜壮阔的 AIGC 大潮中,哪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离钱更近?
互联网广告绝对是最靠前的答案,甚至没有之一。
作为互联网第一大商业模式,广告的整个链路和过程本身都和 AI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行业,广告的属性和货币化潜能也驱动着 AIGC 商业化天平朝广告的方向倾斜。
在主流观点中,硅谷科技巨头中在大模型领域走在最前列的是微软和它投资的 OpenAI。
然而如果看大模型在广告行业中的应用,谷歌绝对称得上是走得最远的探索者。
这背后的逻辑也非常简单,广告是谷歌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广告收入占谷歌总收入的 77%,在某种意义上,广告定义了谷歌。
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 AI 大模型,其率先在广告业务开花结果自然也顺理成章。
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从谷歌不同维度的探索来梳理一下大模型正在和将会如何改变互联网广告的方方面面——
一、谷歌:让大模型渗透到广告业务的整个业务链条
之所以从谷歌开始聊,原因在于谷歌将大模型渗透到了广告业务的方方面面——
1. 在对话式 AI 产品中直接插入广告
对谷歌而言,大模型广告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在大模型产品中加入广告,即在生成是对话产品中加入互联网的广告位。
即将大模型产品本身作为广告流量的来源。
尽管大模型预计会催生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对于谷歌而言,在对话产品中插入广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三点——
对话式 AI 的产品特点绝对了它可以精准捕捉到用户诉求,方便匹配广告创意;
谷歌已经有庞大的广告主资源,能极其便利地将原有广告切换至新模式;
广告本身也是对话式 AI 的答案之一,能无缝地、原生地融入到产品中。
所以,我们看到,谷歌的 Bard 是最先在对话式 AI 中插入广告的大模型 C 端产品了,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微软的 Bing 也在其聊天产品中开始插入广告了。
可以预见,在对话式 AI 产品中插入广告会成为大模型时代最常见、最普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预言这一点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洞察——核心原因在于对话式 AI 产品中的广告业务天然可以形成数据飞轮:
用户用自然语言输入比搜索关键词更准确的需求,AI 就可以匹配更准确的广告,用户就能得到更好的商业解决方案,如此往复,不断滚雪球。
本质上还是更高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用户、平台、广告主三方都会从大模型中受益。
互联网对于人类而言,无非是两点,第一是效用,第二是效率,而 " 大模型 + 广告 " 既提升了效用又提高了效率,对广告主和用户而言都是如此。
因此,无论未来大模型会产生多少新型商业模式,广告一定会长时间站在互联网变现业务的 C 位。
2. 实时的广告词生成
我在《ChatGPT 时代,互联网广告何处何从?》一文中开过一个脑洞——如果大模型生成速度能缩小至广告返回的几十毫秒之内,那么,每个人则可能看到实时生成的个性化广告。
现在,谷歌将其变成了现实。
在 5 月份举行的 Google Marketing Live 活动,谷歌已经开始针对用户的搜索关键词针对性地实时生成广告文案了。
谷歌的广告业务副总裁 Jerry Dischler 举了下面这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