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2万元/年和2.1万元/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出现显著下滑,但是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遏制,经济稳步恢复,预计到2021年之后,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将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能够有效刺激社会消费,且随着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其对消费类产品及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品牌化以及便捷化等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价格因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新式茶饮作为“消费升级类”产品,受宏观经济环境利好。

新式茶饮可进一步挖掘居民饮料类消费潜力
消费互联网化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为13.2亿户,外卖用户数量为4.6亿人,艾瑞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外卖用户数量仍将呈现增长态势。新式茶饮作为主打线上营销策略且线上普及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之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及外卖用户为其进行线上宣传及售卖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从而利好其线上营销模式。

国家系列相关政策利好包括新式茶饮在内的大消费行业
相较于咖啡,茶类饮品更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现制茶饮vs其他茶产品
2020年,中国茶市场中茶叶/茶包/茶粉、即饮茶、现制茶饮的规模占比分别为43.1%、29.2%、27.7%,虽然现制茶饮规模占比最低,但是相较于其他茶产品增长最快。相较于茶叶/茶包/茶粉和即饮茶,现制茶饮更具社交属性,能够充分满足当代消费群体的社交需求。
新冠疫情加速新式茶饮行业线上化
2020年初,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受此影响,餐饮行业线上点单数量激增,其中现制茶饮行业线上增长最快,约为744.0%。对于新式茶饮行业,从企业供应端的角度来看,线下门店客流锐减,使得众多新式茶饮品牌不得不加速转向线上营销渠道,例如第三方外卖平台、APP/微信小程序等;从消费需求端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消费者足不出户,只能通过线上点单配送的方式购买食品饮料及其他日用消费品,线下消费需求短期受到抑制,且疫情期间居民的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逐步改变,更加趋向于线上购物渠道和健康营养的饮食及生活方式。

传统现制茶饮行业发展面临多方阻碍,未来增长乏力
新式茶饮能够充分满足现制茶饮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
加强渠道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可帮助企业提升利润空间
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73亿元人民币,近5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艾瑞预计,到2023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7千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中国新式茶饮行业仍存在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竞争格局
相较中国北方市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京津冀地区、中西部地区等),中国南方市场(长三角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等)的新式茶饮品牌及门店数量更多,因此,在进一步巩固新式茶饮行业南方市场地位的基础之上,还应加快对北方增量市场潜在消费者的心智占领,同时注重对南方存量市场进一步差异化开拓。

经营业态:直营模式、加盟模式、“直营+加盟”模式
产品价格及品牌认知:高端品牌、中腰部品牌、下沉品牌
市场份额:品牌数量众多,中低端连锁品牌集中度相对较高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竞争格局
直营模式选用食材相对优质,加盟模式虽然食材品质相对直营模式较差,但是采购量较大,且对于个别茶饮品牌,例如蜜雪冰城,由于自建供应链,使得食材类原料成本整体偏高,因此,无论是直营模式还是加盟模式,均为食材类原料成本占比最高,约为40-50%。加盟模式由于产品制作相对标准化,门店员工人数相对直营模式较少,故支付的员工薪酬相对直营模式较少,直营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故营销费用相对加盟模式整体偏高。

要素对比:全国型玩家vs区域型玩家
紧密跟踪市场行情以及消费者心智的变化趋势,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定期推出新品,例如季节/时令及节日限定新品、新潮系列主题新品、跨界联名新品,以及健康概念新品等,从产品维度真正提高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品类及产品创新升级
现制茶饮与现磨咖啡品类相似度较高,越来越多的新式茶饮品牌开始进军咖啡赛道,基于现有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研发能力、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原始积累,通过借鉴新式茶饮的产品结构,对包括水果、椰奶等在内的茶饮原辅食材与不同类型的现萃咖啡进行创新组合,突破传统现磨咖啡的产品结构,打造层次丰富、口味独特、颜值治愈的新式咖啡,实现东方茶饮与西式咖啡的新式融合,将新式茶饮品牌延伸为新式“茶饮+咖啡”品牌,从而实现目标客群、消费场景等进一步扩展。

上游供应链整合+数字化赋能
建立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门店的全渠道标准化产品服务体系
“线上+线下”全场景营销
传递品牌文化,引领“新国潮”、“新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