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庚:接受自己同事的采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在外人看来,这场景仿佛就是自言自语,似乎有几分荒诞。仔细想来,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得的自我剖析的机会。
CAMA是中国广告营销大奖(China Advertising Marketing Awards)的英文简称,它的前身是中国广告年度大奖,创立于2006年,每年于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期间颁发。中国广告年度大奖创立之后发展迅速,得到了众多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的数字广告蓬勃兴盛起来。中国广告年度大奖也衍生出了中国广告年度数字大奖,与主奖项并行发展。2020年,中国广告年度大奖与数字大奖迎来大整合,融为一体,并升级成为全新的“中国广告营销大奖”。
智颖:所以CAMA并不是很多人误解的一个新的奖项。
尹庚: 对,CAMA并不是一个新创的奖项,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积淀奖项的华丽转身,如今以全新的面貌与老朋友们再次相遇。
02
CAMA何以立身?
智颖:CAMA最重要的发展根基是什么?
尹庚: 中国广告营销大奖的根基是《中国广告》。
我们知道《中国广告》的创立源于中国现代商业广告的复兴,它首次发行于1981年,是中国第一本广告专业杂志。可以说,《中国广告》是中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见证者。中国广告年度大奖创立的初心与我们的杂志是一脉相承,便是要记录中国广告产业和中国品牌发展的复兴之路。这一奖项见证了中国广告行业从沉睡到苏醒,从传统走向数字。2020年,它的转身与融合,见证了我们共同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未来还可能见证我们的广告和品牌从真实世界走向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国广告营销大奖,是中国广告行业和品牌发展历程上的刻度表。
智颖:跳出宏观视角来讲,如今中国市场上已经有太多的奖项。有来自国际上的历史悠久的舶来品,也有不断从本土市场涌现出来的新物种。奖项本身俨然成了一个新的市场,互相之间存在着竞争,CAMA在这其间又该如何立身呢?
尹庚:奖项之争,实际上是标准之争。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改革开放、广告复兴之初,中国广告营销行业的起步和发展得益于国际品牌和国际公司,在它们的影响和教育下,我们的本土业态和品牌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自国际的行业奖项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影响我们的行业的,它们更早地建立了标准评价体系。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标准不止一套,国外的奖项行业也是历经了长久的彼此竞争,哪一套标准更为大家广泛认可,哪一套就更具有行业话语权,也就有更多的利益可以寄生。
智颖: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行业环境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奖项。
尹庚: 这是行业成熟必经的路程。 标准可以不断地被本土化,领域可以不断分裂,赛道随之不断细化。所以,我们如今可以看到的戏剧性的一面,就是各种奖项都称自己是某某领域的“奥斯卡”或“诺贝尔”的原因,但它们从奖项的设置思路到运营方式都没有参照它们口中的“奥斯卡”或者“诺贝尔”。
智颖:对CAMA来讲,建立和争夺“标准”重要吗?
尹庚:重要,也不重要。
《中国广告》如果只是一家以营利为目标、股东利益至上的商业机构,这样的“标准”或许会来得更加容易。作为媒体,我们是观察者和记录者。作为奖项运营方,我们是行业的参与者和影响者。我们有这个独特品牌——《中国广告》——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即推动中国广告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是一个以使命为第一驱动力的奖项。在这个层面,“标准”不重要。
为什么“标准”又重要呢?因为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奖项理念的落地和延伸,关系着奖项在整体运营上是否专业,得出的结果是否公允,能否被行业认可。这是从方法论的层面来说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成熟的国际、国内奖项,同时和行业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访谈,不断吸收和巩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