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告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推广工具,它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频频“出圈”成为受众日常讨论的热点。如今,一些广告不仅在广告圈内掀起浪潮,更成为社交网络的爆款话题,甚至跨越行业,渗透进了大众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成功“出圈”的广告案例,看看它们如何打破边界,成为品牌与受众间的桥梁。
一、让广告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 广告制造话题与共鸣早已经是适应新时代消费者的营销使命。一些广告凭借创意和敏锐的社会洞察,成功引发全网讨论,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例如,迪士尼乐园的反套路广告,通过极具娱乐性的表现手法,瞬间点燃了受众的情绪。不过,虽然广告可能引发全网讨论,但这种短期的讨论热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转化为销售或消费者长期关注。受众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广告,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实际购买迪士尼乐园的门票或进行其他消费。
出圈的广告还可以再来看看网友们整活的卫龙广告,广告由于最近华为三折叠新发布,而网友们针对华为折叠屏的属性在社媒上就借势发布了卫龙版“三折叠”。虽然“三折叠”概念引发了广泛讨论,但这类借势广告有时容易让消费者关注点集中在创意或搞笑内容上,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特色等核心价值。
这类广告之所以“出圈”,不仅是因为创意独特,更因为它们抓住了用户的情感痛点,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与观众建立深层次的连接。受众不仅记住了广告本身,也愿意分享传播,让广告自然扩散,形成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 二、强调互动,让受众成为广告一部分 在数字化时代,互动性成为广告“出圈”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设计高度互动的广告活动,品牌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创造者和传播者。 以近日的麦当劳广告为例,麦当劳在社交媒体上推出创意头相框活动。用户将自己的头像嵌入麦旋风、薯条等美食元素的个性化头相框中。然而,这场活动意外引发了一场跨品牌的“互动盛宴”,肯德基、华莱士等竞争对手以及腾讯会议、钉钉等非食品品牌纷纷加入,自发创作并分享自己的版本,形成了一场独特的营销现象。这场活动让麦当劳增强品牌亲和力和促进用户参与的目标得以实现,但也暴露了品牌对活动后续发展的控制力不足。
在2024年,小红书的“游戏城穿越计划”成为互动广告的一个成功案例。小红书与多款热门游戏IP合作,在上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站设置了虚拟游戏角色互动装置,将游戏场景与现实融合。这一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戏玩家的参与,还带动了非游戏用户打卡、拍照分享。用户生成内容(UGC)和沉浸式体验使活动迅速“出圈”,在小红书、抖音和微博等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二次传播,成功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三、构建长期价值,让广告“出圈”持久化 虽然许多广告依靠创意与话题迅速“出圈”,但如何将这种短期的热度转化为品牌的长期价值,是广告成功的关键。只有那些能持续产生影响、与品牌核心价值紧密结合的广告,才能真正实现“出圈”的持久化。 例如,苹果的“Shot on iPhone”系列广告,不仅展示了产品的功能与品质,还通过用户的实际拍摄作品展示了iPhone的摄影实力,激发了全球用户的参与和分享欲望。这样的广告既创造了话题热度,又与品牌形象相辅相成,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与认可度。
其次一种“出圈”广告的长期效应来自品牌持续创新与迭代。例如,在全球拥有4.5亿月活用户的Spotify,每年举行的SpotifyWrapped活动不仅引发年度热议,还成功转化为用户对平台的持续关注与参与。这类年度回顾的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数据展示,让用户每年都充满期待,成为品牌与用户保持长期互动的关键。这种“年年回归”的营销策略,有效地增强了用户忠诚度,同时让广告“出圈”成为常态化现象
广告的“出圈”不能仅停留在短暂的社交热议中,而是要通过优质的产品、与品牌价值一致的创意内容,持续保持消费者的关注与好感。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在“出圈”的过程中建立更广泛的用户基础,真正实现长远的商业目标。 小结:“出圈”广告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独特的创意和短期的社交热度,更关键的是如何与品牌核心价值紧密结合,持续产生长远的影响。通过创新互动、跨平台传播以及与用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广告可以从单纯的宣传工具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长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