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天生自带影响力。
想要提升知名度,首先第一步被大家知道。
在给客户做广告的时候,这样的道理浅显易懂,一旦放自己身上就不会用了。
刚入行,曾心生疑问,广告公司如何给自己做广告?
问了一圈,得到的答案:创意是一切,作品即名片。心想这帮做艺术的够酷,若为创意故,生意皆可抛。时光荏苒,这样的回答依然占据主流。可脍炙人口的广告公司,或者广告名人,还是那几个。
作品是敲门砖没错,如果敲门的时间比较短暂,抓不住案例火的瞬间,别人敲的就是下一个爆款的门。
一个案例火了,意味着一个宣传的契机来了。你要大大方方地告诉别人,这个案例是你做的。你要大大方方地对外做分享,你要积极地找媒体曝光。很多公司一没有时间,二没有精力,三更没有钱去做。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案例,积累名气机会很快付之东流。
时有佳作问世,评论区疑问四起:哪家代理商?谁做的?
“创意是一切,作品即名片”这个答案或许应该改成:都怪这个名片挡住了我们公司的Logo。
做广告,以艺术为名,竟至忘记生意之道。
谈及Logo,国内最出名的,左有叶茂中,右有华与华,中间还剩下一个郭富城。
如今,人人是IP,个人即品牌的时代,大部分广告公司还在依附传统的口碑相传、周边送礼、更多是躲在自己的圈内自嗨,希望客户【偶尔记得我】并【主动找上门】。这现实吗?不现实!再大的明星,也要持续在微博发动态,或者上上综艺,找狗仔拍一拍,才有可能不被遗忘。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广告代理商各种类型层出不穷,品牌以效果为目的、生意为导向,作品普遍同质化的时代。
意味着,找谁都一样,为什么是你。
不否认,每个公司一定有每个公司的长处,关键是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会系统性放大?
作为帮助其他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的专业机构,知道在同质化时代要做品牌差异的广告公司怎么会把自身的宣传忽视到这个程度?
让人费解,感到离谱,
至少,行业媒体上你的身影要够活跃吧?(不介意数英给我打钱)
仔细想想,广告公司不为自己打广告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欢迎对号入座,共同探讨)
原因一:品牌出名比自己出名更重要,广告公司/创始人理应低调
许多广告公司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拥有一些不错的案例,但公司和创始人并不出名。
这里面有传统的业务模式、广告公司文化的形象等问题。
广告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依赖于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而非面向大众推广。因此,它们更倾向于通过业内口碑、案例展示和人际关系等方式获得新的业务机会。另外,从文化角度,一些广告公司认为,广告只是营销的部分,品牌出名比自己出名更重要。我们应该站到背后,不应该过于炫耀。
但是呢,
传统是用来打破的,你不出来讲,自会有愿意出来讲的。
在作品水准差异不多的前提下,一个更出名的创始人或者公司,你选择谁?
从传播角度,肯定更有名的优先。
有名,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传播势能。
只靠作品出名赢得生意的前提是,你的作品做到了真正的顶流,很难有人超过这个水准。
对方只能找你,找不了其他人。
这样的公司,整个行业又有几个?
以国内广告公司为例,那些做得不错的公司,其创始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定名气,如天与空的杨烨炘,之外创意的郑大明,W的李三水,群玉山的马晓波,赞意的乌东伟。尽管他们宣传的角度各异,但至少都在积极进行自我宣传。
比如杨烨炘,用社会新闻来宣传,率先拥抱大众。“拥抱大众,拿多少国际奖项,喊出4A升级版”只是宣传的基础,这些都是圈子里面的人知道的东西。他做得更好的是连续举办免费的【天与空创意节】,做了几个户外广告牌;以及在黄浦江扔黄金大米,找了很多社会新闻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