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界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微信会成为什么?

   2022-02-24 600
导读

01星云孕育恒星,社交孕育微信。受到国外一款名为Kik的IM软件启发,张小龙做起了微信。初版上线很快,从启动到正式发布,前后大概只用了4个月时间。倒不是团队有多神速,只因功能实在简单: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发送信





 

01


星云孕育恒星,社交孕育微信。

受到国外一款名为Kik的IM软件启发,张小龙做起了微信。初版上线很快,从启动到正式发布,前后大概只用了4个月时间。倒不是团队有多神速,只因功能实在简单: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发送信息、发送图片、导入通讯录。早期的微信,与其说它是一个社交软件,倒不如简明扼要地称作是免费版短信,除了聊天这种最古早的社交方式,再无其他发挥空间。

同为腾讯旗下社交类产品,从一开始,微信就与“老大哥”QQ截然不同。

后者一加再加,前者却把背包减到了最轻。这种近乎相反的产品理念,让微信成为QQ的补集,为一些疲于冗杂功能的用户提供了替代方案。受惠于兄弟产品的红利,微信支持QQ账号直接注册,顺利完成前期引流,操作界面和应用体积上“小而美”的设计,进一步拉高了用户对于这个新生物的打分。

在微信诞生之初,从Kik类似的通讯产品上看到商机、采取行动的玩家并不少。早于微信一个月,雷军交出了米聊;再早以前,移动公司发布了面向自家用户的“局限版Kik”飞信,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又有个性的定位,让微信得以一出场,就成为全场焦点,把其它“类Kik”软件远远甩在身后。

就像一瓶水做不成买卖,仅靠最初的4个功能,微信也绝不会长久。拥有一定的用户基数后,微信开始一点点捡起之前从包里丢出去的东西:2.0开启“附近的人”,熟人社交的玻璃被打碎,陌生人获得进入列表的权利,也带来更多趣味;3.0支持群组保存至通讯录,社群关系得以固定,为日后愈演愈烈的社群运营打开了第一扇窗,通过一次次迭代,微信向社交大盘进发,直到4.0发布,进军终于告一段落。

2012年4月,所有更新了微信的用户都会在应用启动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一直到今天,这句slogan仍然醒目地出现在微信网站,标志着历史性的拐点。也就是从这一版微信起,朋友圈开启,微信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交平台。

微博、贴吧、论坛,还有自家的QQ空间,与它相似的分享平台并不少,朋友圈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在于微信一以贯之的私密性。由于需要绑定手机号码,用户很难像在其他平台那样一人多号,“导入通讯录”的机制也让互联网面纱不复存在,内容被迫坦诚。这些内容的受众,又多是现实中互相认识的人,这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分享欲和窥私欲,既能故作平静地晒出近况,又能悄悄关注老友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朋友圈一出,就是半个微信。微信中最与现实社交相符的一处设计,是评论区和点赞。只有共同好友可见,让朋友圈像极了生活里的某个饭局:认识的人聚在一起开开玩笑、讲讲想法,绝不会有外人介入;同时暗示了圈子里的某种风向,成为维护关系的好渠道,让社交变得轻松。

至此,社交的星云正式形成,微信也走向了下一个阶段。



私域坍缩











 

03


天文学家曾发现过一种叫作“轨道混沌”的力量。

它可以使行星相撞,从而引发恒星系的混乱,没人能确定那股力量从何而来,正如没人能看出如今的微信要往哪儿走。

2022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搜一搜、企业微信等产品一一上台。它们是目前微信星系中最繁荣的几颗星球,各自挥笔未来的可能,看起来风光无限,有人押注鼓掌,但在更多数的普通用户眼中,那个每天都要点开的绿色软件,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栓住了12亿用户,但微信也变得不像微信。

毕竟自始至终,大多数用户对微信的期待,更多的来自于它的社交属性。

微信似乎忘记了“极简”的初心,又像是向浪潮低头,做出了妥协,把所有新的、热的都搬过来,主动做了小程序,但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产品,被动推出视频号,结局尚未可知,最后呈现方式略有些臃肿。动辄占据几十G内存,翻来翻去基本都是与用户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如果不自行关闭,光是发现页就有10个入口,其中还不包括独立出来的企业微信和公众号,展开又是一个新的洞天。

虽然在各大应用商城的分类中,微信依然是一款社交通讯软件,与它在短视频、支付、搜索、协同办公等领域的竞争对手并不同属一个赛道,但所有人都清楚,微信绝不再是一个社交通讯软件,如果说当年被用户嫌弃“花活太多”的QQ是一个功能涵盖度在50%的什锦小炒,那么如今的微信,足可以称得上一锅涵盖了90%互联网常用功能的乱炖。

在这个态势下,微信变得有些笨重了。

时间回到2011年,在微信上线两天后的凌晨,张小龙在饭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看着十年前的微信,这段话的确能够带给人温暖,但再看如今的微信,字里行间横竖填满了自我拉扯,微信的进化史,就像是现实中一段人际关系逐步发展的过程:由远而近,由点及面。

微信未来会成为什么,答案不得而知,“每天都有几亿人教我做微信”,张小龙的压力我们也无法体会,我们只记得一句老话,叫“过犹不及”,作为局外人,我们只能看见:2022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并没有现身。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guanggaoj.com/news/show-57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737800832@qq.com。
 

重庆新长图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8989号-3公网安备渝公网安备50010502504271号